2007年9月29日 星期六

~瑞典之【斯德哥爾摩】~


1.國名(英文)→Kingdom of Sweden
2.國慶日→6月 6日
3.加入聯合國日期→1946年11月19日
4.語言→瑞典語
5.首都→斯德哥爾摩(Stockholm)
6.面積→449,964平方公里
7.地理位置→北歐
8.人口→901.7萬人
9.宗教→基督教路德教派
10.幣制→Krona
11.政治制度→君主立憲/責任內閣制
12.匯率→1美金=6.7 瑞典克朗
13.電壓→220
14.建國簡史/歷史概況 →
瑞典為古王國,
西元1523年正式成為獨立王國,
1809年頒佈憲法,實行君主憲制度,
將政權分隸於國王及國會,
其後逐漸演進至1917年之內閣制度。
兩次世界大戰中,瑞典均得以保持中立而未受戰爭之破壞,
其政經建設亦得以繼續發展,成為社會福利國制度極為完善之國家。
15.氣候→
最好是五月下旬到七月下旬的氣候最舒服,
但八月是雨季。
斯德哥爾摩最高氣溫在七月,平均17ºC;
夏天北方山區的平均氣溫是11ºC。
由於高緯度,瑞典的夏天特別長,冬天特別短。
夏天由於高緯度的陽光折射,可使最北方的日照時間,
在日出前或日落後增加15分鐘,
即使在最南方,盛夏時的日照時間也有17 .5小時;
極圈內的Sundsvall在六月下旬開始日不西下。
在寒冷的十二月時,拉普蘭只有4天可見陽光,
溫度常在零下。在拉普蘭大約有三分之一的時間在下雪。
甚至在夏天,北方及山區都還會下雪。
年降雨量最多的地方在哥特堡附近,年雨量超過700mm

16.著名景點→

位於斯德歌爾摩的中心廣場,非常安靜,原本是皇宮的庭園。
十八世紀末期,開始開放參觀,園裡花團錦簇,
噴泉林立。公園北方和西方林立著許多餐聽和快餐店,
瑞典之家(旅遊服務中心)就在西北角,提供各種文化資訊。
公園西側有一個巴洛克風格的教堂St.Jacobs Kyrka,
南側則是號稱瑞典第一的Operakallaren餐廳。
餐廳外豎立著卡魯十二世的銅像,
威風凜然的用手向東指著波羅的海,卡魯十二世為瑞典王在十八世紀初,
曾征討俄羅斯、波蘭及丹麥建立不少豐功偉業。

音樂廳 Konserthuset
音樂廳在皇家公園的西方,中央火車站北方的Hotorget廣場上,
是斯德歌爾摩的音樂中心,建於西元1926年,
此處也是舉辦諾貝爾頒獎典禮的地方。
音樂廳前的廣場也是斯德歌爾摩的三大露天市集之一
(另外兩個是Ostermalm 和 Kornkamnstorg市集) 。
露天市集每天自上午九點開始,供應鮮花,蔬果等。

17.交通→

飛機

北歐航空(SAS,電話為70-10-30-00)與台灣沒有直飛班機,
建議你使用亞洲的航空公司比較方便,
如新加坡航空或泰國航空。
瑞典國內航線大多以斯德哥爾摩的亞蘭達(Arlanda)機場為轉運站。
北歐航空是瑞典境內最大的航空公司,
而且大多數的航線都與SAS合作轉運。
到拉普蘭的機票只需花費280克朗。
瑞典的機票非常昂貴,但是有基本的折扣,
例如回程票在7天前登記,或團體票及老人票等都有優待。
巴士

瑞典的公車系統非常方便,但是由於交通系統複雜,
旅客可以選擇Tagplus卡,一張票可同時使用在火車和巴士,
但使用Tagplus卡就無法合併使用其他優惠。

火車
台灣旅客通常會以北歐為一個旅遊區域,
所以可以選擇北歐四國聯營火車票,
MOOK建議你購買一個月選十天的票種。
行程確定後,可以在台灣代理旅行社先訂位,
訂位費另計。行程中如有搭夜車,可加訂臥舖,
不過得另外加費。搭乘渡輪時,
請記得出示聯營火車票,可享有80%~50%優惠折扣。
另外,在瑞典瑞典火車系統據稱比歐陸火車更現代化,
行車平緩,所以搭夜車是不錯的選擇。
你可以睡得很舒服,列車內還有電影車廂,
放映最新的電影,早上醒來還可以洗個澡、吃頓早餐

18.經濟產業

1.農林漁牧工商業
瑞典在整個二十世紀保持和平與中立,
經濟一直保持上升態勢,是世界上經濟最發達、
最富有的國家之一。今天的瑞典是一個先進的、
高生活水平的工業化國家。她擁有完善的社會保障分配體制,
發達的內外交通體系和訓練有素的勞動力隊伍。

 在二十世紀初,她還是歐洲最貧窮的國家之一。
而後瑞典憑借其擁有的森林、鐵礦和水利三大自然資燙,
形成了採礦冶金、林業造紙、電力和機械製造四大傳統工業體系,
加速了其工業化進程的速度。

 自20世紀70年代開始,
瑞典逐漸從原材料的傳統生產模式轉向富有高科技含量的先進的工業化生產,
例如交通與通訊設備,電器和生物化學醫藥產品,
使瑞典依靠高科技品和後工業化社會形成的第三產業,
迅速成為了現代化福利社會。

 最近十來年,瑞典加大科研與發展的力度和投入,
高科技產業迅速發展,形成多樣性的經濟體系,交通、
通訊、生物醫藥、信息、環保領域在世界上具有較強的競爭力,
與其他同等規模的發達國家相比,
瑞典除擁有自主研發的汽車製造、軍事工業、通訊及製造業外,
還擁有發達的航空工業及核能工業。
如今,瑞典同其他西方國家一同迅速向服務型和知識化社會發展。
源自瑞典和知名跨國企業有ERICSSON、ELECTROLUX、
VOLVO、 SAAB、ABB、IKEA、ATLAS COPCO、SKF等

2.產物及主要輸入出主要輸出項目
主要出口機械、車輛、船舶、紙張、鐵砂礦、
化學製品;主要進口石油、煤、機械、化工原料、
運輸器材、木材加工的原材料、金屬等。
主要貿易對象是德國、英國、美國、丹麥、芬蘭、挪威等。




資料來源→

2007年9月24日 星期一

◇ 車諾比核電廠之核能事故 ◆


1. 車諾比之核電廠簡介→

車諾比(Chernobyl)位於歐洲東方,黑海邊緣,

介於波蘭及俄羅斯之間,北緯49 00 度,東經32 00度。

總面積603,700平方公里,略小於德州,總邊界長4,558公里,

海岸線長2,782公里。

天然資源有:鐵礦、錳、天然氣、油、鹽、硫、石墨、

鈦、鎂、高嶺土、鎳、水銀、木材

土地利用狀況為:適耕地58% 、農場2%、牧場13%、森林地18%、其它9%。

灌溉地26,050平方公里。

車諾比核電廠位於"前蘇聯烏克蘭共和國百都基補"

西北方約 60 哩處普里比亞特河(Pripyat River)左岸約 300 公尺邊

距離南邊的烏克蘭首都基輔(Kiev)約 130 公里。

電廠所處區域為Drieper河谷平原,為產糧區,

該河為基輔城主要飲水來源。 由於電廠的設置帶動了兩個衛星小鎮,

離廠北三公里的普里比亞市,人口約 4 萬 5 千,

南邊 15 公里另有一小城車諾比,人口約 12 萬 5 千,

居民多為電廠工程師、建築師及家屬

※ 車諾比最早在官方文獻中出現的年代是 1193 年,

是相當古老的城鎮。1362 年,

車諾比成為"立陶宛大公國 (Grand Duchy of Lithuania) "的一部分。

1569 年,立陶宛將車諾比讓給波蘭王國,

不過還沒等到 1793 年波蘭第二次遭到瓜分,

車諾比就已經成為俄國沙皇的領土。

1918 年,車諾比成為蘇聯的領土,並在 1941 年宣佈為城市。

而自蘇聯後期開始,車諾比就一直處於烏克蘭國境內。

2. 災變之介紹→

由於烏克蘭北部的車諾比核電廠其中一座反應爐爆炸,

使得 1986 年 4 月 26 日成為近代史上令人難忘的日子。

而這起爆炸也是核能史上最重大的反應爐故障事件 (最大可信事故)

這座距離市中心僅 20 公里的發電廠共有四座反應爐,

每一座反應爐可產生 1,000 百萬瓦的電力。故障的反應爐會發生爆炸,

是因為操作不當及安全措施不足而導致;而反應爐核心會熔毀,

則與反應爐渦輪發電機的例行測試有直接關係。

原本,進行測試時必須先讓反應爐活動,

以讓熱反應爐輸出降到較低的功率。然而在過程中,

反應爐的活動卻意外地滑落到相當低且不穩定的程度。

這時,反應爐應該進行停機,沒想到操作員決定繼續進行測試,

緊接著就發生了可怕的災難。

在發生爆炸的當下,總共有超過 200 人因為輻射暴露而死亡或受重傷。

距離反應爐方圓 30 公里內共有 161,000 人需強制撤離,

另有 25,000 平方公里的土地遭受污染。

之後,有數百萬人產生與輻射相關的健康問題 (例如白血病和甲狀腺癌),

還有約 4,000 人死於此事故所產生的長期效應。

此外,車諾比事件也讓長久以來支持核能發電與否的議題受到社會大眾的關注。

反對者認為這次的反應爐故障不僅令人擔憂,

也是穩固其反核立場最明顯的證據。

不過,支持核能者,則認為車諾比的反應爐是因為型號過時所以導致損壞。

歐美的發電廠都擁有更先進的科技,

所以具有大幅改良的安全措施。

正反兩造對於車諾比事件的評估使得相關人員

廣泛地研究核子安全規範與放射性燃料元件的處理方式。

即使到了今天,有關核能利弊的議題,

以及其未來在發電產業中的角色定位之爭論仍舊持續沸沸揚揚地上演中。

3. 故事之開端→







這座核電廠距離烏克蘭北部的車諾比不過 20 公里,

使用的是 RBMK-1000 型反應爐 (以輕水冷卻的石墨調節水壓式反應爐)。

當天,對四號反應爐的例行電力網路測試,

卻引發一連串造成反應爐核心熔毀並爆炸的不幸事件。

實際上,核電廠除了發電之外,也會耗用電力。

如果反應爐要供電給本身的電力網路,

一開始就必須設計成永遠有足夠的電力來進行停機,才能應付緊急情況。

當時已經排定一項測試,

目的在確定渦輪所產生的剩餘電力在耗損之後,

是否能撐過啟動緊急柴油發電機所需的時間 (約 40 至 60 秒)。

之前,三號反應爐時也有進行過類似的測試,

卻因為電壓降得太快而宣告失敗。

而排定在例行反應爐停機期間執行的新測試,

是希望檢查改良的電壓調節器是否能改善此問題。

結果,該測試反而發生了毀滅性的後果。

於 4 月 25 日星期三凌晨一點開始進行的第一階段作業,

將反應爐電力輸出由額定的 3,200 百萬瓦 (熱能) 降低至 1,000 百萬瓦。

這種降低功率的作業通常都會在反應爐例行停機時執行。

而在下午 1:05 時,基輔的電力負載調度員通知發電廠將電力輸出穩定在 1,600 百萬瓦。

第二階段的調降作業,預計在十個小時後開始進行。

午夜十二點,正是發電廠人員的輪班交接時間。

距離此刻沒多久,便發生了一連串造成反應爐核心熔毀的不幸事件。

4. 災變之後果→










當時總共花了三天的時間,才將核電廠周遭區域的居民全數撤離。

有 161,000 人被迫遺棄自己的家園。


事故後,所有食物都立刻進行輻射檢測。未受污染的食物必須仰賴進口,

而農產品的生產方式也迅速修改。

在爆炸發生時,核電廠鄰近的區域共住有 273,000 人。

在這些地區中,有部分城鎮 (例如俄羅斯布良斯克 (Bryansk)

行政區的札伯列 (Zaborye)) 受到銫-137 污染的程度竟高達每平方公尺四百萬貝克 (Becquerel)。

大爆炸及隨即展開的滅火與拯救行動後沒多久,

就有 203 人住進醫院。不過其中有 31 人不治。稍後,

聯合國宣佈共有 56 人死於因爆炸及相關事變所引起的輻射暴露中。

這些死者主要是企圖控制火勢的救火人員和救難人員。

顯然他們和其他大部分的援助人員似乎都沒有警覺到,

暴露在輻射下是非常危險的事。這些人大多被分派至緊鄰破裂反應爐的區域,

卻沒有任何防護裝備;現場有不少軍方指派的人員,

其他人則是因為獎金或其他誘因而參與救援。

當時總共有 210,000 名清理人員 (約有半數是士兵),

另外還有 400 至 600,000 名援助者在稍後的大規模清理中加入行動。

在復原工作進行期間,民眾並不知道當時所測得的輻射指數,

因為當時所公佈的數字都是偽造出來的。

釋放出來的輻射物質 (尤其是核素碘-131 與銫-137) 形成了氣霧劑,

深深透入大氣中。輻射雲原本是朝北歐行進,後來卻改往西北方飄去,

當輻射雲飄到波羅的海上空時,風向卻改變了。

因此,輻射雲改以半圓的動向朝西南方前進,

並越過波蘭、薩克森、捷克共和國及德國南部等地區。

之後,風向又轉回西北向,使得輻射雲改往北海前進,並飄過荷蘭。

在行進過程中,輻射雲經過了數個下雨的地區。

其中的輻射物質因雨水的沖刷而脫離大氣,結果就跟核子爆炸的輻射塵一樣,

覆蓋了土壤表面並滲透到地下。


許多農作物因此而遭受直接污染;牛奶與羊奶也透過食物鏈而受到間接污染。

此外,魚群與獵物 (例如芬蘭的馴鹿和瑞典的糜鹿等) 也難以倖免。

因此,遭輻射污染食物的地區,遠遠超過烏克蘭北部。

此效應造成民眾驚恐不已,並對輻射污染效應議論紛紛。

在某些地區 (例如巴伐利亞),今日仍舊可發現含有過量輻射的蘑菇。

在重度污染區,當地生產的牛奶必須將乳清提取出來才能販售。

提取出來的乳清先集中存放,但由於沒有人能適當處理這些污染的產品,

所以只能讓它在各地之間一直轉送。雖然有幾年的時間,

媒體和政府都在關切這個問題,卻從未見到有任何具體的行動實現。

最後這些乳清粉終於以焚化處理 –

這個做法不僅耗費數百萬元,也激起了廣大的抗議聲浪。

輻射微粒具有高結合性,而且可以在極短時間內形成殘餘物。

也就是說,如水庫等靜止的水域在短期內就會遭到污染。

在部分地區,當地政府甚至還強制關閉公共的遊樂場。

在事故發生地周圍約 10,300 平方公里的地區,

銫-137 的指數超過每平方公尺 555,000 貝克 (每平方公里 15 居里 (Curie))。

此外,在較遠的地區也測出異常高的輻射量;

包括俄羅斯 7,900 平方公里、烏克蘭 4,700 平方公里,

以及白俄羅斯有 16,000 平方公里的土地

,都顯示其輻射指數超過每平方公尺 185,000 貝克 (每平方公里 5 居里)。

白俄羅斯的處境最慘,該國聚集的輻射塵高達 70%。

而大多數地區的土壤,遭受銫-137 污染的程度最高可達 22%。

另外,根據測量所得,德國幾個在輻射雲經過時下雨的地區,

其銫-137 污染程度最高可達每平方公尺 100,000 貝克。

5. 疾病&死亡→

在緊鄰車諾比及周遭的地區中,部分居民的甲狀腺輻射含量經測量高達 1,000 毫西弗,

其餘的也有 100 毫西弗。有些病患體內甚至含有更高的輻射量。

即使當時有立即採取封鎖措施,當地有許多村莊的年平均輻射含量仍舊高達 5 毫西弗,

即使事發後已經過多年,該指數卻仍舊一樣。

這表示部分當地居民在短期內吸收了相當高的輻射量;

這個量甚至高過一般人一生中累積的總輻射量。

一般成人累積的自然輻射,年平均含量為 2.4 毫西弗。

根據國際原子能總署 (International Atomic Energy Agency,IAEA)

發佈的報告指出,有 56 人死於車諾比反應爐爆炸的直接結果。

在污染區約有 4,000 人因輻射導致的癌症而死亡,這些算是受長期效應影響的人。

這個數字是經過對數十萬名直接或間接參與控制核子事件的人,

進行醫療檢驗而得。還有一些如「綠色和平」(Greenpeace)

之類的獨立組織則聲稱,實際參與復原工作的人數遠大於官方所提供的數字。

其報告顯示,實際進入災難區的人數高達 860,000 人。

當中約有 4,000 人已驗出患有甲狀腺癌。

不過在這些病患中,絕大部分罹患的癌症都不至於致命。

而發現的其他疾病則沒有直接證據可證實與輻射有關,

也有可能是無法將之正確分類。

根據烏克蘭官方 2002 年的統計,以及其後以該統計為準的估計顯示,

約有 15,000 至 50,000 人已死亡。據稱,自殺比率也有顯著提高。

在烏克蘭文中,「車諾比」(Chornobyl) 意指為「艾蒿」

(Common Polyn,學名為 Artemisia vulgaris),

其意思與植物學的「Polyn Zvychajnyj」同意。

而與之同種的「苦艾」(Bitter Polyn),

在烏克蘭文中則翻成「Polyn Hirkyj」(學名為 Artemisia absinthium)。

雖然許多人質疑這個關聯已經預見車諾比 (烏克蘭文為「Chornobyl」)

反應爐的核心熔毀事件,呼應了《啟示錄》8, 10-11:

「第三位天使吹號,就有燒著的大星,好像火把從天上落下來,落在江河的三分之一,

和眾水的泉源上;這星名叫苦艾:污濁了眾水的三分之一;引下苦水的人莫不一一死去。」


檢視較大的地圖

資料參考來源→

http://www.taiwanwatch.org.tw/issue/nuclear/SAVE/save026.htm

http://www.discoverychannel.com.tw/chernobyl/index.shtml